办事指南
2025至2026年冬天冷不冷?2025到2026年冬天是暖冬还是寒冬
2025-10-21 20:20  点击:5
据中国气象局、国家气候中心等专业机构的预测,2025年—2026年冬季可能呈现冷冬特征,具体表现为“前冬暖后冬冷”的阶段性变化。这些机构表示,在2025年12月前,全国大部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1℃—2℃;2026年1月—2月,全国平均气温可能偏低2℃—4℃,可能有极寒天气出现;2026年3月后,春季气温或将偏低2℃—3℃。

根据综合气象预测和权威机构分析,2025-2026年冬季的气候趋势呈现“整体偏暖但阶段性波动显著”的特点,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读:
1. 整体气温趋势:全国大部偏暖
 
国家气候中心及国际模型预测显示,2025-2026年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,尤其是前冬(2025年12月前),华北、黄淮等地可能偏高1-2℃,呈现“暖冬”假象。
玛沁县等地区的预测也表明,冬季平均气温偏高1.1-1.2℃,与全国趋势一致。
 
2. 阶段性特征:前暖后冷,寒潮频繁
 
前冬(12月前):受全球变暖及大气环流调整影响,气温整体偏高,但需警惕11月中下旬的突然降温,类似2023年华北暴雪过程。
隆冬(2026年1-2月):拉尼娜现象(预计2025年10月至2026年1月形成)将增强西伯利亚高压,导致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,江南、华南可能遭遇强雨雪冰冻,北方如东北、内蒙古等地气温或偏低1-2℃。
后冬(3月后):受北极涛动负相位影响,“倒春寒”风险升高,春季气温可能偏低2-3℃,对农业威胁较大。
 
3. 区域差异与极端天气风险
 
北方:东北北部、内蒙古东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偏冷,强冷空气活动频繁,尤其在“三九”“四九”期间(2026年1月中下旬)。
南方:长江中下游或面临2008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,春节前后(2月上旬)豫鄂皖苏交界处积雪可能超30厘米。
高原地区:如青海玛沁县,冬季为积雪灾害中风险区,需防范短时积雪和强降温。
 
4. 影响因素与不确定性
 
拉尼娜现象:其发展强度将直接影响后冬偏冷程度,目前预测发生概率约50%。
北极海冰减少:2025年北极海冰范围创历史第二低,极地涡旋不稳定可能加剧寒潮南下。
全球变暖背景:长期变暖趋势下,极端低温事件强度反而增加,形成“变暖中的变冷”现象。
 
5. 建议与应对
 
公众:关注实时天气预报,前冬防突然降温,后冬备足防寒物资,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减少晨练。
农业:冬麦区需镇压保墒,设施农业加固棚膜;南方柑橘产区可提前喷防冻液。
能源:北方检修供热管网,南方储备移动取暖设备,电网需防范冰冻灾害。
 
总结
2025-2026年冬季并非简单的“暖冬”或“寒冬”,而是整体偏暖但后冬偏冷、极端天气频发的复杂模式。拉尼娜现象和北极气候变化是核心变量,建议持续关注气象部门更新预测以应对潜在风险。